当前位置: 首页 » 网络黑客 » 包含黑客盗取气候会议的词条

包含黑客盗取气候会议的词条

作者:hacker 时间:2022-09-29 阅读数:448人阅读

文章栏目:

面对地球气候变暖,你有什么想法和做法?

终于看见了一位可以与之求同存异的回答者。我基本同意Sunlight_葵的意见,不过我个人感觉不完善。

第一点:从气候变迁的规律来看,往后的十余年,是个最小单位的冰河期,气温会小幅度的回落。

第二点:减排需要慎行!减排适当,可以从节能行业领域中曾加就业岗位,增加投资渠道,根据我的学习,我觉得还可以缓解房地产热钱涌入的现状;但是控制不好,就会产生生产力下降,而部分行业产能会过剩。打个比方,如果你限制尾气过分,运输业怎么办?另外,太阳能板的材料,多晶硅,全球年消耗量是5万吨,中国的年生产量是10万吨,严重产能过剩,东西卖不掉,怎么办?这就是产能过剩。

然后我在以一个业余经济学的爱好者身份,和你探讨一下,气候变暖为什么存在是骗局的争议。

电影《后天》里面那位副总统扮演的是反面角色。讽刺的是,他说的句反面台词,居然是我的观点:“教授,我们的经济和环境一样脆弱,请不要动不动就危言耸听!”

我从三点来论述我的观点:

第一点:气候门事件,这一点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会怀疑任何所谓气候变暖的数据,就如同我怀疑图瓦卢的海平面总共上升了9.12厘米一样。

我这里大概描述一下“气候门”。哥本哈根会议,采信的是一家名为“东英吉利大学”的研究成果,而在哥本哈根会议之前,一名俄罗斯黑客窃取英国气候学家之间交流的上千封电子邮件内容,也由此窥探到过去十几年里气象专家们之间私下的思想交流。黑客把电子邮件公之于众,并声称从邮件中可以看出,这些气象专家研究并不严肃,他们甚至篡改对自己研究不利的数据,以证明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起到巨大作用。换句话说,人类活动影响气候这一说法,也许是谎言和欺骗!

随着气候门事件的爆发,英国广播公司BBC拍摄了一组节目,采访了很多知名的气象学家,这些气象学家表示,哥本哈根很多专家学者都是由政客所扮演的,他们本身不存在气象知识,更有甚者,一些知名气象学着更是“被挂名”。(具体你可以去各大视频网站去搜索一下该节目,BBC是个有信托责任的知名媒体,相比较是可信度比较高的)

所以,通过这次事件,便可以看出,我们所得到的气候信息,并非严肃,很多资料都是值得怀疑的。

第二点,完全截然不同的科学依据。

哥本哈根精神的核心,就在于强调一个词,“低碳”,所以碳排放被认为是导致气候问题的原因。那么我们排放出的碳是多少呢?65亿顿每年,这包含了呼吸和开车等全部的人为因素。而每年细菌和落叶腐化过程中产证的二氧化碳大约是1500亿吨,其他还有火山喷发等因素,形成的二氧化碳也远远多余人类活动。

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会不会因为这65亿顿的二氧化碳毁掉地球气候的平衡呢?我觉得这可能性很低。

从研究冰层样本中,是可以计算出历史上不同年份的气温和大气中的碳含量。研究结果是:地球上存在多次冰河期和高温期,但是这和二氧化碳含量的高低有明显的区别。历史上的气温,总是在到达巅峰之后数个世纪后,二氧化碳含量才会到达巅峰,但是二氧化碳到达巅峰后,气温已经逐渐趋于变冷的过程了。

研究者得出的结论是,高气温时期,由于气温逐渐变高,所以海洋里大量的二氧化碳被释放,所以才引起了高二氧化碳含量,等到气温逐渐降低,二氧化碳的释放才逐渐停止,直到不释放,最后开始“回收”二氧化碳,所以,气温的高低才会和二氧化碳的含量不同调,二氧化碳的含量慢慢跟随着气温的高低而变化。

那么从上面得出结论,如果我得到的资料是正确的话,那么气候就与二氧化碳没有关系。

如果是这样,那么气候为什么会冷热更迭呢?为什么会有高温期和冰河期呢?

BBC所采访的权威专家是这么认为的。

宇宙中充满了宇宙射线,这些射线源自超新星爆炸,射线穿越大气层,由于地球表面7成以上都是水,故此宇宙射线大量射入海洋中,催发了水分子之间的分离,挥发为水气进入大气中,大气中的水气汇集成云。

而水气汇集成的云,是非常好的保温气体。太阳辐射射到地面后会反射,如果是在无云的时候,会直接反射回宇宙,但是如果有云,敷设反射的途中,就会被云层拦截住,从新反射回大地,这就起到了保温的作用。

但是宇宙射线的“供应”虽然是稳定的,但是还存在一个因素,这就是太阳风。

太阳黑子爆发,太阳风越强烈。太阳风会吹散地球附近的宇宙射线。宇宙射线少,地球大气中的水气就少,水气少,云层就稀薄,而稀薄的云层就缺乏了保温的效果,地球气候就变得寒冷。

而太阳黑子的爆发,则也有一定的规律。

根据对太阳的观察,直到2000年,太阳黑子的活动不是很频繁,但是最近几年有了较大的活动,我不知道这会不会与火山和地震有关,但是你不觉得今年的冬天有那么一点冷吗?

从历史真实的数据来看,从二战结束,到75年,这段时间,全球气候是逐渐变冷,然后从75年,到2000年这段时间,气候是在变暖的,而从2000年后,尤其是这几年,气候没有继续变暖的趋势,有专家认为,气候已经逐渐开始变冷。(而且从这个数据看出,二战结束后是工业恢复期,二氧化碳的排放是不会考虑到气候因素的,结果是气候变冷,更加表明了二氧化碳与气候冷热无关)

综合上面的说法,我认为,气候变暖的过程,事实上是地球气候一个正常的变迁,从历史上看,地球上有比现在更温暖的时期,就是中世纪,那个时候的世界社会相当的富庶,欧洲大部分的知名教堂都是建造在那个时代,而在中国,正在经历封建社会的巅峰——开元盛世!另外在工业革命时期,是历史上有名的冰河期,当时泰晤士河都结冰的,冬天经常有小贩在冰面上开店。我认为气温的高低变化,就如同一年有四季一般正常

第三,气候与政治

如果我上面所学到的知识,是正确的话,那么我都能够学习到的知识,那些政治家是没有可能学不到的,既然如此,为什么还会有“低碳”的口号呢?

全球气候问题,起源于英国,倡导者是著名的英国首位女性首相撒切尔夫人,因为她在竞选的时候,英国有酸雨的现象,由此她提出了全球环境恶化,保护全球环境的竞选口号,这个口号正好迎合了民众的两个心理,一是二战后,因为原子弹的存在,人类对自身拥有巨大力量的盲目认识,自以为可以摧毁地球;二是对“自己拥有巨大力量”的恐惧,害怕被自身的力反过来毁灭。所以撒切尔利用了这个口号,成为了第一任英国女首相。而此法固然会被各国政客广为利用在各个政治、经济领域,尤其是经济。

世界经济好比一盘水,世界各国就好比托着水的盘子。如果你端平盘子,那么盘子里的各个部分的水含量就是一样的,如果你端不平,那么势必盘子里有一部分得到的水多,一部分地方得到的水少,而以美国为首的大国,就希望,这个盘子能倾斜,自己得到的水多一点。

所以,大国就丢出了“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正义旗帜,并且把这个口号喊的响亮,喊的正义,把环保列为道德的制高点,自己就可以"挟环境这个天子而令不臣”,谁要是不听他的,他就可以利用这个来制裁你,而且是师出有名手段还可以非常残忍,就如同中世纪教徒处罚异教徒一样,是可以动用火刑的。你要明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就意味着产量下降,经济发展减缓,你发展的慢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优势就更明显,经济这盘“水”,就会倒向美国这边,美国的“水”自然就会增加了。

美国作为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大战胜国,成功的划分了二战后的经济,其内容是,非洲,亚洲,南美出口原材料,廉价的粗加工商品,由美国为首的第一、第二世界国家(北美、西欧)负责物流、广告营销、设计、包装、零售。最终的产品,由本国消化,或者再出口到发展中国家,这当中,原材料的出口已经产品粗加工利润最为微薄,而物流、广告营销、设计、包装、零售利润最为丰厚,所以西方列强国家富庶,我们穷。这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所精心规划的。

但是发展中国家也不见得满足现状,都想办法发展,但是如果发展中国家发展到会破坏西方发达规划的世界经济格局的时候,那西方就不会再容忍了。他们精心炮制出了“保护世界环境”这个可以载入史册的惊天大骗局!!

除此之外,还有更现实的问题,美国金融危机之后,产生了大量的失业人员,如何处理好就业率,是摆在奥巴马办公桌上的大难题,奥巴马本人是蓝领阶层的代表,所以自然是要增加工人的工作岗位,为此,美国打出了两计重拳。

第一击重拳,打向了日本,就是日本丰田事件,美国通过打击丰田及其他日本高档商品,减少了进口高档的销量,降低了美国商品的成本,增加了美国商品的销量和利润,这个不在这里多说,你可以自己去了解下。

第二击重拳,直击中国。由于增加了以汽车业为首的工业不足以满足美国的就业率,也达不到奥巴马许诺的增加300万就业岗位的承诺,所以有必要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美国就把目标定为了节能环保新能源行业。但是美国也要确生产出的节能环保新能源产品有地方可卖,美国就把目标定在了中国。

首先,美国打了一计虚拳,要求人民币升值。

那么人民币升值,对美国有什么好处呢,从表面上看,这是美国为了限制中国的出口,让美国的采购商买中国的廉价商品成本提高,从而把采购目光转回到国内,这样,美国自己的工厂就会开工。

然而,这对中国企业来说,是致命的,人民币只要再提高5~7%,中国工厂就要倒闭,而美国是希望人民币升值30%,这根本就是要中国企业去死。

之后,美国就威胁把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并且成功的说服了欧盟共同给中国施压。

但是,美国所做的这一切,并不是要把中国马上置于死地,他的真实目的,是为了把中国拖到谈判桌上来谈判,并且增加了谈判筹码。

果不其然,中国就真的回到了谈判桌上,并且完全照着美国人的思路走。中美达成了以下共识

1、美国不再提人民币升值;2、美国考虑承认中国为市场经济体制(看清楚,是考虑,而且没说考虑多久);3、有中国出资,美国“帮助”中国制造三座第三代技术核电厂(中国目前已经拥有了更安全更经济的第四代核能产品)。

说道这里,你应该明白了吧,美国的这计重拳,其实是要为美国的节能新能源产品,找个买家,而且是强迫别人买,这个当年英国为了取得在中国的经商特权而打的鸦片战争,本质上没有任何差别。

所以,我的观点就是,所谓的气候危机根本不存在,存在的是国与国之间的对抗,政治家永远是黑暗的,这依然是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如果说真的有气候危机,那是指美国为首的经济发达国家,制造气候恶化的假象,来剥削我们发展中国家。事实上,现在社会名义上是要保护环境,而实际上做的是破坏环境,太阳能电板所用材料是多晶硅,这东西在制造过程中是非常破坏环境的,我们的环境危机,真正来源正是这类东西,垃圾围城,水资源污染才是真正威胁我们和自然界的元凶!而不是二氧化碳。

为了保卫我们的经济(而不是环境),我建议大家,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我们要做的、我们能帮助国家的地方在于:在同等条件下,我们尽可能去购买国产货,去国内企业、商家消费,让人民的财富留在国内,而不是被外国人赚走。让我们国内企业多赚钱,他们才有条件给员工更多工资,有了更多的工资,才能更加促进消费,振兴中国的零售业,使得中国经济走入一个良性循环,这样我们的经济才会更发达,我们每个中国人才能受惠,我们的国家在对外谈判上,才有更多的底气!! 至于环境,我只是希望政府能尽快解决水资源污染和垃圾围城!

面对全球气候变暖我们该做些什么?

让我来回答你正确答案!

答案就是,什么都不必做,如果有人告诉你少开车少用空调能够拯救地球,拯救环境,那么那个人就是在胡说八道,其他回答者是善良的人,但是他们被蒙蔽了,现在的环境危机,是个惊天大骗局!

你所听到的这些恐怖的新闻,大多都是正常现象,或者是杜撰的现象。

事实上,真正的权威机构,所测算出来的全球变暖,是在75年后,00年以前,这段时间,的确是全球变暖,,近10年的全球气候是没有大的变化的,这是属于正常的气候变化,从历史角度看,全球的气候,甚至有可能变冷,因为气温的提高,从2000年开始,就停止了。

即便是全球气候真的变暖,你也不必觉得自己的行为破坏了气候,没有那种事情,现在全球人口所制造的二氧化碳,包括呼吸,汽车尾气,工业排放等所有行为,占据的二氧化碳,只是,落叶、细菌所排放的百分之一不到,也就是一个零头。所以,人类的行为,不可能是制造全球变暖的行为。

而且,全球在历届高温期中,总是气温先到达最顶,然后二氧化碳含量才达到巅峰,换句话说是气温高,导致的二氧化碳的含量高,那是因为气温一高,就可以释放海洋里的二氧化碳,所以,并不是二氧化碳引起了高气温,而是高气温引起了高二氧化碳含量,而这个含量,也只是大气总体中的很小一部分。

那么你可能会想了,为什么明明气候没有问题,现在“低碳”口号却喊的那么响呢?

那我来告诉你,哥本哈根会议,说是拯救地球的会议,其实,是经济发达的大国为了限制发展中国家发展,而搞的政治阴谋。

世界经济好比一盘水,世界各国就好比托着水的盘子。如果你端平盘子,那么盘子里的各个部分的水含量就是一样的,如果你端不平,那么势必盘子里有一部分得到的水多,一部分地方得到的水少,而以美国为首的大国,就希望,这个盘子能倾斜,自己得到的水多一点。

所以,大国就丢出了“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正义旗帜,并且把这个口号喊的响亮,喊的正义,把环保列为道德的制高点,自己就可以"挟环境这个天子而令不臣”,谁要是不听他的,他就可以利用这个来制裁你,而且是师出有名手段还可以非常残忍,就如同中世纪教徒处罚异教徒一样,是可以动用火刑的。你要明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就意味着产量下降,经济发展减缓,你发展的慢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优势就更明显,经济这盘“水”,就会倒向美国这边,美国的“水”自然就会增加了。

美国作为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大战胜国,成功的划分了二战后的经济,其内容是,非洲,亚洲,南美出口原材料,廉价的粗加工商品,由美国为首的第一、第二世界国家(北美、西欧)负责物流、广告营销、设计、包装、零售。最终的产品,由本国消化,或者再出口到发展中国家,这当中,原材料的出口已经产品粗加工利润最为微薄,而物流、广告营销、设计、包装、零售利润最为丰厚,所以西方列强国家富庶,我们穷。这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所精心规划的。

但是发展中国家也不见得满足现状,都想办法发展,但是如果发展中国家发展到会破坏西方发达规划的世界经济格局的时候,那西方就不会再容忍了。他们精心炮制出了“保护世界环境”这个可以载入史册的惊天大骗局!!

关于经济和环境,可以去查以下几点

被列为濒危物种的北极熊,真的濒危吗?回答是“NO”,北极熊的数量,已经增加了1倍,濒危无从谈起。

哥本哈根大会他的环境数据来自于哪里?“东英吉利大学”,一所听都没听过的三流大学,哈佛、剑桥、牛津去哪里了?他们沉默不语,恐怕是说了实话就会被批斗之类的情况吧(就和中世纪的异教徒被火刑一样的道理),像这类名牌大学,是不会让自己的百年之后被指责为造谣生事的,所以,为了名誉,他们不会助纣为虐,只能沉默不语。

所以,哥本哈根大会根本就是政治家玩的阴谋而已,所以你可以发现,大多数经济发达国家口号都喊的响亮,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反对意见很大,除了中国,其他国家要不是口号响亮,实际不做什么事情,最终大会只有口号,没有实际性的协议,也就是中国,既有口号,又有实际性的行为。 - -||

所以,你身边的灾难,其实都是属于正常的灾害,可能是以前报道的少,所以你觉得现在灾难多,如果有人告诉你少开车能拯救地球,那么那个人根本就是被蒙蔽,或者根本就是胡说八道,你真正应该做的,是应该把垃圾放在应该放的地方,保护周围的水源,那是你应该做的,至于二氧化碳和哥本哈根,那是政治家玩的阴谋而已,看一看,打点酱油罢了,回头该干啥就干啥。

完全是手写的,不求分数,只求让更多人知道真相。多买国货,少买进口货,帮助我们的经济就是帮我们自己。

补充一下,

第一、准确的数据:二氧化碳占据大气的含量是0.054%,每年,细菌和落叶腐化过程中产证的二氧化碳大约是1500亿吨,与人类有关的活动,每年产生的二氧化碳是65亿吨

第二、“气候门”事件。

2009年11月,一名电脑黑客窃取英国东英吉利大学(University of E全球气候变暖ast Anglia)的电子邮件服务器,窃取英国气候学家之间交流的上千封电子邮件内容,也由此窥探到过去十几年里气象专家们之间私下的思想交流。黑客把电子邮件公之于众,并声称从邮件中可以看出,这些气象专家研究并不严肃,他们甚至篡改对自己研究不利的数据,以证明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起到巨大作用。换句话说,人类活动影响气候这一说法,也许是谎言和欺骗!这让反对“人类影响气候”说法的人感到非常兴奋。这一事件也在整个世界引起讨论和争论,并被媒体称为“气候门”(climategate)。距离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峰会(12月7日)还有一周时间,有人甚至猜测,“气候门”是否会对这次峰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英国独立调查人员前后用了六个月彻底调查外泄的电邮后证实,科学家是清白的,这些电邮并没有任何证据可以显示他们扭曲数据。这是当局展开的第三轮、也是范围最广泛的调查。

菲尔·琼斯教授这些被盗的邮件中,据说有这些资深的气候学家们撒谎的“证据”。在一封泄露出来的邮件中,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小组的主任菲尔·琼斯和他的同事们讨论上一个千年里气候变化数据图表。他暗示有一个和他一起研究的科学家“隐瞒”了全球气温在下降这一事实。另外有一些数据显示,自1960年以来,全球气温上升趋势停止;但有另外数据又显示,气温上升的趋势仍在继续。在另一封被公布的电子邮件里,琼斯写道,在编辑新的数据时,他“刚刚完成麦克为《自然》杂志撰写的戏法,也就是将实际气温数据添加到过去二十年(自1981年开始)里的系列中的工作,同时完成的还有肯尼斯对1961年以来气温下降趋势的隐瞒。”琼斯已经确认这封邮件是真的。这里的麦克是指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气象学家迈克尔·曼1998年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一片有关全球变暖的文章。

具体详见百度百科“气候门”

气候门是什么东西呀

“气候门”是指2009年11月多位世界顶级气候学家的邮件和文件被黑客公开的事件。

“气候门”是2009年11月17日,由气象科学家主办的发布气候方面评论的“真实气候”网站,被一名IP地址在土耳其的黑客入侵,并上传了一张窃取自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小组的文件的照片。与这个文件有关的链接,则是一个IP地址位于俄罗斯的电脑用户贴到网上,题目是“奇迹正在发生”。真实气候网站一名工作人员随即发现网站被黑客入侵,删去了该文件,并将这一事件通知了东英吉利大学。两天之后(11月19日),这一文件再次通过一个俄罗斯境内服务器张贴上网,并复制了很多份在互联网上传播。同时还有一个匿名文章为黑客行为辩护,声称气候科学“非常重要,不应该被歪曲”。同时认为上传的文件是从众多通信、规则和文件中“随意抽取出来的”。11月28日,东英吉利大学发表声明,确认学校的服务器遭到黑客入侵,在全球气候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的气候研究小组的数据被盗,包括大约1000封邮件和3000份文件,其中有英国和美国科学家在过去十三年里通过邮件交流的记录。校方说,警方正在对窃取信息事件进行调查,并说不能确认上周以来在互联网上广为传播的相关文件是否是真的。据校方说,这些文件中总容量为160兆,其中邮件中的大部分都是一些平常的交流。但是媒体报道称,其中也有一些在讨论如何对付那些不相信“人类活动影响气候”的人。这些人一般被称为气候怀疑论者。除了对付气候怀疑论者。邮件中还有一些如何通过阻止意见不同的科学家的论文发表的内容。还有一些是讨论销毁一些不利的数据,以防止根据《信息流通法》,这些信息会让公众知道。

全球气候变暖是美国 PAO 制 的 一个惊天 阴 MOU 吗?

从科学的角度上来说,是的

所谓的气候变暖,可分为两种说法,一种是自然现象,一种是人为现象

从自然现象来说,气候变暖确实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存在的,因为地球有自己的气候循环周期,比如说,二战后的20几年,气候是变冷的,然后在70年代末到21世纪初,气候确实是变暖,接下来,很多科学家说,气候要变冷了,我觉得这些科学家是说中了,反正我们浙江,今年冬天下了三场雪了,往年这现象很少见的。

要说人为现象,这我觉得就是骗局了。下面是我给别人解释的答案,我黏贴给你看看。

全球关注气候变暖的问题,可谓各怀鬼胎。

首先看美国,态度是非常消极的:你发展中国家先减排,我美国视情况而定,不做任何承诺!发展中国家主要看中国!希望中国推动发展中国家的节能减排。

然后看日本等国:宣传给力,吹牛给力,实际做事却未必给力。

再看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世界上最牛的发展中国家是中国,故此,我们以中国马首是瞻,中国减出了成效,我们就效仿。

最后看中国:从实际行动中减排,发展新能源技术,开放新能源领域,实际上是为了增加市场投资的渠道和就业岗位……

那么我就说说两个问题

1、气候到底有没有因为人类行为而恶化。

2、为什么发达国家对于节能减排是吆喝多,行动少;要求多,自律少!

气候到底有没有因为人类行为而恶化呢?我的答案是没有!气候变暖也好,变冷也好,与人类活动无关!

电影《后天》里面那位副总统扮演的是反面角色。讽刺的是,他说的句反面台词,居然是我的观点:“教授,我们的经济和环境一样脆弱,请不要动不动就危言耸听!”

我从两点来论述我的观点:

第一点:气候门事件,这一点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会怀疑任何所谓气候变暖的数据,就如同我怀疑图瓦卢的海平面总共上升了9.12厘米一样。

我这里大概描述一下“气候门”。哥本哈根会议,采信的是一家名为“东英吉利大学”的研究成果,而在哥本哈根会议之前,一名俄罗斯黑客窃取英国气候学家之间交流的上千封电子邮件内容,也由此窥探到过去十几年里气象专家们之间私下的思想交流。黑客把电子邮件公之于众,并声称从邮件中可以看出,这些气象专家研究并不严肃,他们甚至篡改对自己研究不利的数据,以证明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起到巨大作用。换句话说,人类活动影响气候这一说法,也许是谎言和欺骗!

随着气候门事件的爆发,英国广播公司BBC拍摄了一组节目,采访了很多知名的气象学家,这些气象学家表示,哥本哈根很多专家学者都是由政客所扮演的,他们本身不存在气象知识,更有甚者,一些知名气象学着更是“被挂名”。(具体你可以去各大视频网站去搜索一下该节目,BBC是个有信托责任的知名媒体,相比较是可信度比较高的)

所以,通过这次事件,便可以看出,我们所得到的气候信息,并非严肃,很多资料都是值得怀疑的。

第二点,完全截然不同的科学依据。

哥本哈根精神的核心,就在于强调一个词,“低碳”,所以碳排放被认为是导致气候问题的原因。那么我们排放出的碳是多少呢?65亿顿每年,这包含了呼吸和开车等全部的人为因素。而每年细菌和落叶腐化过程中产证的二氧化碳大约是1500亿吨,其他还有火山喷发等因素,形成的二氧化碳也远远多余人类活动。

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会不会因为这65亿顿的二氧化碳毁掉地球气候的平衡呢?我觉得这可能性很低。

从研究冰层样本中,是可以计算出历史上不同年份的气温和大气中的碳含量。研究结果是:地球上存在多次冰河期和高温期,但是这和二氧化碳含量的高低有明显的区别。历史上的气温,总是在到达巅峰之后数个世纪后,二氧化碳含量才会到达巅峰,但是二氧化碳到达巅峰后,气温已经逐渐趋于变冷的过程了。

研究者得出的结论是,高气温时期,由于气温逐渐变高,所以海洋里大量的二氧化碳被释放,所以才引起了高二氧化碳含量,等到气温逐渐降低,二氧化碳的释放才逐渐停止,直到不释放,最后开始“回收”二氧化碳,所以,气温的高低才会和二氧化碳的含量不同调,二氧化碳的含量慢慢跟随着气温的高低而变化。

那么从上面得出结论,如果我得到的资料是正确的话,那么气候就与二氧化碳没有关系。

如果是这样,那么气候为什么会冷热更迭呢?为什么会有高温期和冰河期呢?

BBC所采访的权威专家是这么认为的。

宇宙中充满了宇宙射线,这些射线源自超新星爆炸,射线穿越大气层,由于地球表面7成以上都是水,故此宇宙射线大量射入海洋中,催发了水分子之间的分离,挥发为水气进入大气中,大气中的水气汇集成云。

而水气汇集成的云,是非常好的保温气体。太阳辐射射到地面后会反射,如果是在无云的时候,会直接反射回宇宙,但是如果有云,敷设反射的途中,就会被云层拦截住,从新反射回大地,这就起到了保温的作用。

但是宇宙射线的“供应”虽然是稳定的,但是还存在一个因素,这就是太阳风。

太阳黑子爆发,太阳风越强烈。太阳风会吹散地球附近的宇宙射线。宇宙射线少,地球大气中的水气就少,水气少,云层就稀薄,而稀薄的云层就缺乏了保温的效果,地球气候就变得寒冷。

而太阳黑子的爆发,则也有一定的规律。

根据对太阳的观察,直到2000年,太阳黑子的活动不是很频繁,但是最近几年有了较大的活动,我不知道这会不会与火山和地震有关,但是你不觉得今年的冬天有那么一点冷吗?

从历史真实的数据来看,从二战结束,到75年,这段时间,全球气候是逐渐变冷,然后从75年,到2000年这段时间,气候是在变暖的,而从2000年后,尤其是这几年,气候没有继续变暖的趋势,有专家认为,气候已经逐渐开始变冷。(而且从这个数据看出,二战结束后是工业恢复期,二氧化碳的排放是不会考虑到气候因素的,结果是气候变冷,更加表明了二氧化碳与气候冷热无关)

综合上面的说法,我认为,气候变暖的过程,事实上是地球气候一个正常的变迁,从历史上看,地球上有比现在更温暖的时期,就是中世纪,那个时候的世界社会相当的富庶,欧洲大部分的知名教堂都是建造在那个时代,而在中国,正在经历封建社会的巅峰——开元盛世!另外在工业革命时期,是历史上有名的冰河期,当时泰晤士河都结冰的,冬天经常有小贩在冰面上开店。我认为气温的高低变化,就如同一年有四季一般正常

那为什么气候没问题,还要节能减排呢

如果我上面所学到的知识,是正确的话,那么我都能够学习到的知识,那些政治家是没有可能学不到的,既然如此,为什么还会有“低碳”的口号呢?

事实上全球气候问题,起源于英国,倡导者是著名的英国首位女性首相撒切尔夫人,因为她在竞选的时候,英国有酸雨的现象,由此她提出了全球环境恶化,保护全球环境的竞选口号,这个口号正好迎合了民众的两个心理,一是二战后,因为原子弹的存在,人类对自身拥有巨大力量的盲目认识,自以为可以摧毁地球;二是对“自己拥有巨大力量”的恐惧,害怕被自身的力反过来毁灭。所以撒切尔利用了这个口号,成为了第一任英国女首相。而此法固然会被各国政客广为利用在各个政治、经济领域,尤其是经济。

世界经济好比一盘水,世界各国就好比托着水的盘子。如果你端平盘子,那么盘子里的各个部分的水含量就是一样的,如果你端不平,那么势必盘子里有一部分得到的水多,一部分地方得到的水少,而以美国为首的大国,就希望,这个盘子能倾斜,自己得到的水多一点。

所以,大国就丢出了“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正义旗帜,并且把这个口号喊的响亮,喊的正义,把环保列为道德的制高点,自己就可以"挟环境这个天子而令不臣”,谁要是不听他的,他就可以利用这个来制裁你,而且是师出有名手段还可以非常残忍,就如同中世纪教徒处罚异教徒一样,是可以动用火刑的。你要明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就意味着产量下降,经济发展减缓,你发展的慢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优势就更明显,经济这盘“水”,就会倒向美国这边,美国的“水”自然就会增加了。

美国作为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大战胜国,成功的划分了二战后的经济,其内容是,非洲,亚洲,南美出口原材料,廉价的粗加工商品,由美国为首的第一、第二世界国家(北美、西欧)负责物流、广告营销、设计、包装、零售。最终的产品,由本国消化,或者再出口到发展中国家,这当中,原材料的出口已经产品粗加工利润最为微薄,而物流、广告营销、设计、包装、零售利润最为丰厚,所以西方列强国家富庶,我们穷。这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所精心规划的。

但是发展中国家也不见得满足现状,都想办法发展,但是如果发展中国家发展到会破坏西方发达规划的世界经济格局的时候,那西方就不会再容忍了。他们精心炮制出了“保护世界环境”这个可以载入史册的惊天大骗局!!

除此之外,还有更现实的问题,美国金融危机之后,产生了大量的失业人员,如何处理好就业率,是摆在奥巴马办公桌上的大难题,奥巴马本人是蓝领阶层的代表,所以自然是要增加工人的工作岗位,为此,美国打出了两计重拳。

第一击重拳,打向了日本,就是日本丰田事件,美国通过打击丰田及其他日本高档商品,减少了进口高档的销量,降低了美国商品的成本,增加了美国商品的销量和利润,这个不在这里多说,你可以自己去了解下。

第二击重拳,直击中国。由于增加了以汽车业为首的工业不足以满足美国的就业率,也达不到奥巴马许诺的增加300万就业岗位的承诺,所以有必要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美国就把目标定为了节能环保新能源行业。但是美国也要确生产出的节能环保新能源产品有地方可卖,美国就把目标定在了中国。

首先,美国打了一计虚拳,要求人民币升值。

那么人民币升值,对美国有什么好处呢,从表面上看,这是美国为了限制中国的出口,让美国的采购商买中国的廉价商品成本提高,从而把采购目光转回到国内,这样,美国自己的工厂就会开工。

然而,这对中国企业来说,是致命的,人民币只要再提高5~7%,中国工厂就要倒闭,而美国是希望人民币升值30%,这根本就是要中国企业去死。

之后,美国就威胁把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并且成功的说服了欧盟共同给中国施压。

但是,美国所做的这一切,并不是要把中国马上置于死地,他的真实目的,是为了把中国拖到谈判桌上来谈判,并且增加了谈判筹码。

果不其然,中国就真的回到了谈判桌上,并且完全照着美国人的思路走。中美达成了以下共识

1、美国不再提人民币升值;2、美国考虑承认中国为市场经济体制(看清楚,是考虑,而且没说考虑多久);3、有中国出资,美国“帮助”中国制造三座第三代技术核电厂(中国目前已经拥有了更安全更经济的第四代核能产品)。

说道这里,你应该明白了吧,美国的这计重拳,其实是要为美国的节能新能源产品,找个买家,而且是强迫别人买,这个当年英国为了取得在中国的经商特权而打的鸦片战争,本质上没有任何差别。

所以,我的观点就是,所谓的气候危机根本不存在,存在的是国与国之间的对抗,政治家永远是黑暗的,这依然是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如果说真的有气候危机,那是指美国为首的经济发达国家,制造气候恶化的假象,来剥削我们发展中国家。事实上,现在社会名义上是要保护环境,而实际上做的是破坏环境,太阳能电板所用材料是多晶硅,这东西在制造过程中是非常破坏环境的,我们的环境危机,真正来源正是这类东西,垃圾围城,水资源污染才是真正威胁我们和自然界的元凶!而不是二氧化碳。

为了保卫我们的经济(而不是环境),我建议大家,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我们要做的、我们能帮助国家的地方在于:在同等条件下,我们尽可能去购买国产货,去国内企业、商家消费,让人民的财富留在国内,而不是被外国人赚走。让我们国内企业多赚钱,他们才有条件给员工更多工资,有了更多的工资,才能更加促进消费,振兴中国的零售业,使得中国经济走入一个良性循环,这样我们的经济才会更发达,我们每个中国人才能受惠,我们的国家在对外谈判上,才有更多的底气!! 至于环境,我只是希望政府能尽快解决水资源污染和垃圾围城!

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可能会带来哪些影响?

楼上的三位回答全部都是胡说八道。

要说全球变暖,在中世纪的气温要比现在高的多,但是非但没有听说过大的灾难,反而中外历史上,所有的盛世王朝全部出现在中世纪,为什么,因为温暖的气候有利于农业发展!!

西欧著名的教堂,大多建立于中世纪,而中国封建王朝的巅峰:开元盛世也出现于中世纪。这不是偶然的,有人为因素,也有天时地利,因为中世纪的气候是什么温暖的,比现在还要温暖。开元盛世时期的人均粮食占有量,中国在80年代才勉强赶上,这就是气候变暖所带来的好处。

至于气候变暖,我还有更详细的解释,有兴趣可以看看,我自己手写的,若有写的模糊的地方,请追加提问。

气候到底有没有因为人类行为而恶化呢?我的答案是没有!气候变暖也好,变冷也好,与人类活动无关!

电影《后天》里面那位副总统扮演的是反面角色。讽刺的是,他说的句反面台词,居然是我的观点:“教授,我们的经济和环境一样脆弱,请不要动不动就危言耸听!”

我从两点来论述我的观点:

第一点:气候门事件,这一点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会怀疑任何所谓气候变暖的数据,就如同我怀疑图瓦卢的海平面总共上升了9.12厘米一样。

我这里大概描述一下“气候门”。哥本哈根会议,采信的是一家名为“东英吉利大学”的研究成果,而在哥本哈根会议之前,一名俄罗斯黑客窃取英国气候学家之间交流的上千封电子邮件内容,也由此窥探到过去十几年里气象专家们之间私下的思想交流。黑客把电子邮件公之于众,并声称从邮件中可以看出,这些气象专家研究并不严肃,他们甚至篡改对自己研究不利的数据,以证明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起到巨大作用。换句话说,人类活动影响气候这一说法,也许是谎言和欺骗!

随着气候门事件的爆发,英国广播公司BBC拍摄了一组节目,采访了很多知名的气象学家,这些气象学家表示,哥本哈根很多专家学者都是由政客所扮演的,他们本身不存在气象知识,更有甚者,一些知名气象学着更是“被挂名”。(具体你可以去各大视频网站去搜索一下该节目,BBC是个有信托责任的知名媒体,相比较是可信度比较高的)

所以,通过这次事件,便可以看出,我们所得到的气候信息,并非严肃,很多资料都是值得怀疑的。

第二点,完全截然不同的科学依据。

哥本哈根精神的核心,就在于强调一个词,“低碳”,所以碳排放被认为是导致气候问题的原因。那么我们排放出的碳是多少呢?65亿顿每年,这包含了呼吸和开车等全部的人为因素。而每年细菌和落叶腐化过程中产证的二氧化碳大约是1500亿吨,其他还有火山喷发等因素,形成的二氧化碳也远远多余人类活动。

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会不会因为这65亿顿的二氧化碳毁掉地球气候的平衡呢?我觉得这可能性很低。

从研究冰层样本中,是可以计算出历史上不同年份的气温和大气中的碳含量。研究结果是:地球上存在多次冰河期和高温期,但是这和二氧化碳含量的高低有明显的区别。历史上的气温,总是在到达巅峰之后数个世纪后,二氧化碳含量才会到达巅峰,但是二氧化碳到达巅峰后,气温已经逐渐趋于变冷的过程了。

研究者得出的结论是,高气温时期,由于气温逐渐变高,所以海洋里大量的二氧化碳被释放,所以才引起了高二氧化碳含量,等到气温逐渐降低,二氧化碳的释放才逐渐停止,直到不释放,最后开始“回收”二氧化碳,所以,气温的高低才会和二氧化碳的含量不同调,二氧化碳的含量慢慢跟随着气温的高低而变化。

那么从上面得出结论,如果我得到的资料是正确的话,那么气候就与二氧化碳没有关系。

如果是这样,那么气候为什么会冷热更迭呢?为什么会有高温期和冰河期呢?

BBC所采访的权威专家是这么认为的。

宇宙中充满了宇宙射线,这些射线源自超新星爆炸,射线穿越大气层,由于地球表面7成以上都是水,故此宇宙射线大量射入海洋中,催发了水分子之间的分离,挥发为水气进入大气中,大气中的水气汇集成云。

而水气汇集成的云,是非常好的保温气体。太阳辐射射到地面后会反射,如果是在无云的时候,会直接反射回宇宙,但是如果有云,敷设反射的途中,就会被云层拦截住,从新反射回大地,这就起到了保温的作用。

但是宇宙射线的“供应”虽然是稳定的,但是还存在一个因素,这就是太阳风。

太阳黑子爆发,太阳风越强烈。太阳风会吹散地球附近的宇宙射线。宇宙射线少,地球大气中的水气就少,水气少,云层就稀薄,而稀薄的云层就缺乏了保温的效果,地球气候就变得寒冷。

而太阳黑子的爆发,则也有一定的规律。

根据对太阳的观察,直到2000年,太阳黑子的活动不是很频繁,但是最近几年有了较大的活动,我不知道这会不会与火山和地震有关,但是你不觉得今年的冬天有那么一点冷吗?

从历史真实的数据来看,从二战结束,到75年,这段时间,全球气候是逐渐变冷,然后从75年,到2000年这段时间,气候是在变暖的,而从2000年后,尤其是这几年,气候没有继续变暖的趋势,有专家认为,气候已经逐渐开始变冷。(而且从这个数据看出,二战结束后是工业恢复期,二氧化碳的排放是不会考虑到气候因素的,结果是气候变冷,更加表明了二氧化碳与气候冷热无关)

综合上面的说法,我认为,气候变暖的过程,事实上是地球气候一个正常的变迁,从历史上看,地球上有比现在更温暖的时期,就是中世纪,那个时候的世界社会相当的富庶,欧洲大部分的知名教堂都是建造在那个时代,而在中国,正在经历封建社会的巅峰——开元盛世!另外在工业革命时期,是历史上有名的冰河期,当时泰晤士河都结冰的,冬天经常有小贩在冰面上开店。我认为气温的高低变化,就如同一年有四季一般正常

那为什么气候没问题,还要节能减排呢

如果我上面所学到的知识,是正确的话,那么我都能够学习到的知识,那些政治家是没有可能学不到的,既然如此,为什么还会有“低碳”的口号呢?

事实上全球气候问题,起源于英国,倡导者是著名的英国首位女性首相撒切尔夫人,因为她在竞选的时候,英国有酸雨的现象,由此她提出了全球环境恶化,保护全球环境的竞选口号,这个口号正好迎合了民众的两个心理,一是二战后,因为原子弹的存在,人类对自身拥有巨大力量的盲目认识,自以为可以摧毁地球;二是对“自己拥有巨大力量”的恐惧,害怕被自身的力反过来毁灭。所以撒切尔利用了这个口号,成为了第一任英国女首相。而此法固然会被各国政客广为利用在各个政治、经济领域,尤其是经济。

世界经济好比一盘水,世界各国就好比托着水的盘子。如果你端平盘子,那么盘子里的各个部分的水含量就是一样的,如果你端不平,那么势必盘子里有一部分得到的水多,一部分地方得到的水少,而以美国为首的大国,就希望,这个盘子能倾斜,自己得到的水多一点。

所以,大国就丢出了“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正义旗帜,并且把这个口号喊的响亮,喊的正义,把环保列为道德的制高点,自己就可以"挟环境这个天子而令不臣”,谁要是不听他的,他就可以利用这个来制裁你,而且是师出有名手段还可以非常残忍,就如同中世纪教徒处罚异教徒一样,是可以动用火刑的。你要明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就意味着产量下降,经济发展减缓,你发展的慢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优势就更明显,经济这盘“水”,就会倒向美国这边,美国的“水”自然就会增加了。

美国作为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大战胜国,成功的划分了二战后的经济,其内容是,非洲,亚洲,南美出口原材料,廉价的粗加工商品,由美国为首的第一、第二世界国家(北美、西欧)负责物流、广告营销、设计、包装、零售。最终的产品,由本国消化,或者再出口到发展中国家,这当中,原材料的出口已经产品粗加工利润最为微薄,而物流、广告营销、设计、包装、零售利润最为丰厚,所以西方列强国家富庶,我们穷。这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所精心规划的。

但是发展中国家也不见得满足现状,都想办法发展,但是如果发展中国家发展到会破坏西方发达规划的世界经济格局的时候,那西方就不会再容忍了。他们精心炮制出了“保护世界环境”这个可以载入史册的惊天大骗局!!

全球气温是变暖还是变冷变暖和变冷是因为

世事总是笼罩在扑朔迷离的状态下,人们愈想看清楚就愈会陷入迷茫当中。维基解密如是,气候变暖如是。为什么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下,天气还这么冷?全球变暖趋势是不是真像某些媒体所言是一些国家的阴谋?碳交易与冰冻圈有什么内在联系?大家渴求有一个真正的明白人为我们释疑解惑。

为此,《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理学家秦大河。秦大河院士长期从事冰川和极地研究,多次组织南、北极和亚洲腹地及青藏高原地区的科学考察,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果,并从理论上阐明雪的暖型、冷型和交替型密实化过程,建立了定量划分标准。

同时,秦大河院士作为国际冰冻圈科学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著名学者,他还长期组织和参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评估报告的编写。IPCC为人类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此获得了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秦大河本人也于2008年获得了有“气象诺贝尔奖”之称的第53届国际气象组织奖(IMO奖)。

记者:2009年11月份的“气候门”事件使公众对全球变暖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您如何看待全球变暖这一事件?

秦大河:自从提出气候变化以来,不同领域的专家,都对这个领域的命题非常感兴趣。提出自己的见解,这在科学上是正常的,但是科学答案往往是有选择性的。我谈的观点,代表气候变化的主流观点,即IPCC这样一个科学团体的共同声音。在我看来,全球气候是变暖的,气候在自然因素和人类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自1860年以来,全球的平均温度升高了0.75度。这里有两层意思:第一,全球平均气温增高了0.75度;第二,全球变暖并不表示每一个地方都变暖。就好像我们总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并不代表每个家庭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注意这第二点特别重要,有些人拿某一个单点来驳斥科学数据的结果,那是不科学的。

关于“气候门”,我想说,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开幕前,俄罗斯的一个网站,公布了黑客盗取的来自一个气候研究中心的数据和相关方面的科学家私人谈话的记录。而事实是,这个气候研究中心就是英国东英吉利大学的Climatic

Research

Unit(简称CRU),该组织在全球气候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气候门”之后,CRU的数据经过了半年多的第三方的调研和听证,被指出结论很科学,没有问题。而一些科学家私人谈话的记录中透露出的一些不支持气候变暖的数据被人为删掉,只是科学家们根据数据筛选的原则,把不合理的筛选掉了。现在大多数气候科学家,依然最喜欢使用CRU的数据。BBC播出的那部《全球变暖大骗局》纪录片,BBC驻上海的领事发布声明正式澄清不代表BBC的观点,不代表科学界的主流观点。

那为什么出现“气候门”呢?我在此提示一点,既然哥本哈根会议是一个政治会议,某些国家的利益集团是不大同意的,在这个时候如果能够从最根本上把支持的数据搞垮,那么全球变暖就会变成谎言。也正因为如此,媒体报道才会左右摇摆,当然现在媒体也不大出声了。这个无可非议,我认为记者就是要拿最新研究的新闻,供广大读者来了解。

现在人们经常把天气变化和气候变化混为一谈,其实这两者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比如每晚的新闻联播以后,中国气象局中央气象台发布全国的天气预报,而不是发布气候预报。天气是指短时间内发生的一些气象现象,如刮风、下雨、打雷、沙尘暴、台风等等。天气相对气候而言是一个很短的时间尺度和区域性的一个气象过程,时间从短至几秒钟的一个闪电、一个强雷暴到几分钟的龙卷风,到几天的寒潮或台风。气候则是长时间的天气的平均值,这个长时间,世界气象组织明文规定是30年,如以前用的是1961年到1990年,现在已经2010年了,就定义为1981年到2010年。我们现在所说的气候变化一般就是这个时间段。气候变化就是指气候的平均值和离差值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我举个例子,比如说气候本来应当是典型的正态分布,但是会出现极端热或者极端冷的离差值。最近的气候显示有更多的极端热事件,也有极端冷事件仍然会出现,但是极端热事件在增加,而极端冷事件虽然仍然存在,却减少了。这表明虽然全球变暖了,并不等于没有变冷的事件,只不过少了而已。所以当出现一些低温冷冻灾害的时候,一些人惊呼全球变暖破产了,是不对的,因为那是天气变化,不是气候变化。

我通常会通俗地讲,气候是天气沿时间坐标运动过程中的一定时间段的平均值,或者统计值,所以它必然和天气事件有一定的关系。

秦大河院士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上

记者:现在我国的气象数据资料在世界上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气象数据资料是由哪些组织来整理和发布的,它的权威性如何?

秦大河:目前世界上最权威的气象数据应该来自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即IPCC。IPCC是由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于1988年建立的一个政府间机构。它的作用是在全面、客观、公开和透明的基础上,对世界上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最好的现有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进行评估。这些评估吸收了世界上所有地区的数百位专家的工作成果。IPCC的报告力求确保平衡地反映现有各种观点,并具有政策相关性,但不具有政策指示性。

IPCC设有三个工作组:第一工作组评估气候系统和气候变化的科学问题;第二工作组的工作针对气候变化导致社会经济和自然系统的脆弱性、气候变化的正负两方面后果及其适应方案;第三工作组评估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方案。另外还设立一个国家温室气体清单专题组。每个工作组(专题组)设两名联合主席,其下设一个技术支持组。通俗地来说,第一工作组是搞科学;第二工作组是搞地理,即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第三工作组是经济学、政治学以及世界的环境、外交等等方面的工作。IPCC里的科学家都是经过挑选的,得到国际同行认可的。它要求科学家不但有来自发达国家的,也要有来自于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的,以保持它的地理平衡,实际上是政治平衡,因为气候变化科学太接近于政治了。

我本人作为科学家,从2002年到现在,担任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所以我对IPCC的工作流程非常熟悉。IPCC每个工作组选举两名主席,成为Co-Chair,就是联合主席。每组两个联合主席必须是一个来自于发达国家,一个来自于发展中国家。IPCC自1988年成立以来,分别在1990年、1995年、2005年和2007年,发表了四次评估报告。我们第四次评估报告,3个工作组一共6个联合主席,有3个来自于发展中国家,3个来自于发达国家,比如帕乔里主席,就来自于印度。第四次评估报告之所以成功,之所以对发展中国家是有利的,我觉得和这个设置有莫大的关系。

IPCC除了科学的人员组成之外,还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比如说它的基本的工作原则,第一条就是全面、客观、公开和透明。IPCC的报告必须在尊重政策的基础上,保持中立,不能偏袒,它有一系列的附加条约。报告并不是我们这些科学家写完就完事,这些报告要经过三轮“大考”,第一轮要送给全世界的同行专家,一段一段地让他们审阅、提意见,之后我们召开全体作者会议,由每章的两位负责人,带领完成本章的七八位专家,对提出的问题,不管是刺耳的还是吹捧的,同意的还是反对的,逐条给予答辩。然后修改出第二个版本,送给政府聘请的专家,再来第二遍Review,再逐条答辩一遍。最后,要把报告的主要文件,浓缩成一张三十页的,叫做SPM,就是决策者摘要,拿到联合国,在各国政府代表团会议上,由我们两个联合主席作为负责人答辩。在通过第四次评估报告时,我和工作组的另外一个联合主席,一位美国科学家进行了四天四夜的答辩。我这么棒的身体,能够走过6000公里跨越南极,而在这儿两天之后我就开始发烧。答辩的时候不能出去,连上厕所都没时间,你必须坐着,回答各个有关专家或单位像炮弹一样激烈的提问,这些提问比我们的报纸要激烈得多。

可以说,在我的科学生涯当中,IPCC的这种科学管理的真实性和公正性,是我遇到的最好的,最具有权威性的。

目前,IPCC的数据大多来自美国、英国和俄罗斯。很遗憾,我们中国由于科学水平所限,没有独立的数据资料。我国现在最好的资料在中国气象局,但这些资料也主要是1880年以来的数据,大部分是1950年以后获得的资料,平均起来也不过六七十年。也有长的个别站点有一百多年的,但是那些站点的资料,有一部分是教会、有一部分是殖民者测的。IPCC第一工作组第四次评估报告,引用了6000多份科学资料,来自中国的只有87份,占总量的1.3%,和2005年第三次评估报告占1.2%相比,没有大的变化。第五次评估报告,我希望中国人能够有更多的文献被引用进来。科学无国界,但是科学家是有国籍的,在气候变化的科学上,无论是想为国家服务,还是想为全人类的福祉服务,必须要有自己的话语权,而话语权就是你的科研成果。

秦大河(右一)院士2009年在气象台站考察

记者:在IPCC看来,目前影响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它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样的?

秦大河:IPCC谈气候变化的时候不光是有前面提到的时间尺度,它还有空间尺度。我们之前讲过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现在我要谈一谈气候系统,就是气候变化的空间尺度。当今意义上说的气候变化,实际上是指气候系统变化。地球的气候系统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和冰冻圈组成。现在大气圈变暖、冰冻圈缩小,水平面上涨和生物圈、岩石圈的变化都表明全球变暖的趋势。

IPCC主要反映的是1750年以后的气候变化。为什么定为1750年呢?IPCC认为人类活动是影响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1750年是人类社会工业化开始的时期,它的标志就是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从那时起,人们砍伐森林,烧掉了大量的木材;之后,人们发现煤和石油是更好的能量来源,于是把大量的化石燃料也挖掘出来用作燃料,所以排放了更多的温室气体。

而且IPCC认为,1750年以来,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影响的权重在加大,在90%以上,这也是引起气候变化怀疑论者极为反对的观点之一。他们会说,气候变暖不能全部归咎于人类活动,比如太阳的剧烈活动、火山频繁爆发都能很大程度地影响气候变化。

我可以用数据来证明,这些观点是错误的。

地球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太阳到达地球表面的能量是每平方米1368瓦,我们把它叫做地球常数。而太阳辐射经过短波入射和温室气体的长波反射,最后真正用来加热地表的能量是每平方米240瓦。从统计的数据来看,太阳常数到现在基本保持不变,这就说明日地关系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温室效应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地球表面被大气圈包裹,大气圈里面含有一定量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钾、氮和水汽等温室气体。它必须是一定量的,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因为太阳的短波辐射进来,长波辐射出去,其中有一部分长波被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阻断以后反射回来,就产生了增温效应。如果地球没有大气圈,或者大气圈中没有一定量的温室气体,它表面的平均温度是-18℃,有了一定量的温室气体,地球的平均地表温度是15℃,相差33℃。这个温度正好适合于大自然的休养生息和人类的生存繁衍。而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会导致每平方米240瓦这个数值发生变化,增加了会变热,减少了会变冷。火山活动也会排放温室气体,但是在1750年以来,它对全球变暖的贡献量我们都已经计算出来,它大概是人类活动量影响的1/130,火山活动属于自然变率。

澳大利亚科学家在南极凯西站,打了一个深千米的钻洞,获得了过去2000年的冰心。从这个冰心里面的空气中获得的过去2000年以来二氧化碳浓度的一个曲线可以看出,过去2000年以来二氧化碳的浓度在280ppm(ppm是百万分之几,ppm浓度表示每1百万个空气分子中含有多少个二氧化碳分子)左右,到了大概1750年前后出现了拐点,二氧化碳的浓度急剧上升,据世界气象组织2009年11月份获得的数据,这个数字大概达到了388.9ppm。

我们来比一比,1750年到现在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的变化。二氧化碳浓度大概增加了三分之一,水汽从3900ppm增加了200个点,也就是增加了5%,甲烷增加得更少。根据蒙特利尔议定书和京都议定书,温室气体当中,二氧化碳的增温效应大概在63%,它是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以上数据都毋庸置疑地表明,人类活动是全球变暖的最主要因素。

对于未来气候的发展趋势的预测远远没有天气预报那么可靠,也不如天气预报准确,只能大体上给出一个未来发展趋势的轮廓。科学家的天职就是探索。我认为科学家最好的一种表现就是去不断地探索,不断地修正再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改进,使得我们预估的结果越来越接近于真实,我相信随着科学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秦大河(左二)院士2009年在气象台站考察

记者:怎样从冰心里面获取大气浓度的数据?这个数据可靠吗?面对全球变暖的趋势,人类应该采取什么方法来应对?

秦大河:二氧化碳浓度的数据是可靠的,它是全球36个大气本底站测出来的。过去2000年的大气,科学家就是靠冰心来获取的。在冰冻圈,降雪没有经过相变,直接从雪变成了冰川冰,一层又一层的降雪变成冰川冰,导致冰川冰里面的压力不断增加,密度也不断变大,这样一个过程我们叫密实化过程。这个过程就导致冰川冰里面的气泡随着深度的加大而减少。比较浅的冰,我们还能用肉眼看到气泡,当这个冰到了2000米、3000米深的时候气泡没有了,被压到冰晶体之间的界面上。所以外国的科学家在南极工作的时候,把敲碎的冰放在倒有威士忌的杯子里,发现冰块噼里啪啦作响,这种“会唱歌”的冰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兴趣,有人意识到这是冰里的高压气体冒出来产生气泡的声音,这气泡肯定是上古大气的气泡,不是现在的。于是就想出在冰层打钻,然后从钻出来的冰心获取上古大气的想法。这也是我现在在冰冻圈所做的主要工作之一。

面对全球变暖,我认为人类应该通过节能减排,减缓人类活动对气候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也进一步说明人和自然要和谐相处。我们认为,大气圈中的温室气体产生的效应,其作用时间大概是几百年,这个很重要,这就意味着1750年以来,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还在大气圈里面继续在起作用。而这些温室气体是谁排放的呢,是先发展的国家,也就是现在的发达国家。这就为京都议定书提出的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提供了一个最坚实的科学基础。

这就需要各国政府坐下来谈判,共同来减排。我减了你不减,你减了我不减,都会造成全球变暖,怎么办呢,只有共同行动,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这就是为什么有哥本哈根会议,为什么有京都议定书,为什么有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为什么有坎昆会议。我相信,有了全球人类的共同协作,温室气体的排放一定能得到控制,全球变暖的趋势一定能得到缓解。

  • 评论列表
  •  
    发布于 2022-09-23 06:22:06  回复
  • 事实上全球气候问题,起源于英国,倡导者是著名的英国首位女性首相撒切尔夫人,因为她在竞选的时候,英国有酸雨的现象,由此她提出了全球环境恶化,保护全球环境的竞选口号,这个口号正好迎合了民众的两个心理,一是二战后,因为原子弹的存在,人类对自身拥有巨大力量的盲目认识,
  •  
    发布于 2022-09-23 00:49:12  回复
  • 几秒钟的一个闪电、一个强雷暴到几分钟的龙卷风,到几天的寒潮或台风。气候则是长时间的天气的平均值,这个长时间,世界气象组织明文规定是30年,如以前用的是1961年到1990年,现在已
  •  
    发布于 2022-09-23 09:24:53  回复
  • 冰川冰,一层又一层的降雪变成冰川冰,导致冰川冰里面的压力不断增加,密度也不断变大,这样一个过程我们叫密实化过程。这个过程就导致冰川冰里面的气泡随着深度的加大而减少。
  •  
    发布于 2022-09-22 22:59:37  回复
  • 大学气候研究小组的主任菲尔·琼斯和他的同事们讨论上一个千年里气候变化数据图表。他暗示有一个和他一起研究的科学家“隐瞒”了全球气温在下降这一事实。另外有一些数据显示,自1960年以来,全球气温上升趋势停止;但有另外数据又显示,气温上升的趋势

发表评论: